曾媚珍 - 生命流轉‧工業史詩
- ChunYi Su
- May 12
- 3 min read
生命流轉‧工業史詩
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曾媚珍

蘇信義1973年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之後,一直擔任教職,1998年6月自教職退休,25年的創作生涯,自從總算能心無旁鶩的全心投入創作工作。 蘇信義1990、1991、1992、1994分別於台北、台中、高雄等地舉辦小型個人展出。94-99年可以說是他「生命流轉.工業史詩」創作主題的醞釀探索時期,這段時間,他繪製了上千張日記式的素描手稿,蓄勢累積能量,等待釋放的時機。 1990年蘇信義以「黑翔/明曜/島」、1991「恆春‧風物‧誌」、1992「聖境‧俗世‧光」、1994「漂泊‧夢歌‧黃金路」為命題所展出的作品,離不開無以名狀的夢囈式語彙,這十藝術家崇尚淒冷與浪漫,作品充滿文學性,有時一句好詞感動了他,它會直接抄錄下來,默默背誦,往後的作品常會以此詞句為標題,像 “每個心靈都是一個馬戲團”,受西方文學社杜安德創作精靈的啟發而有“狂歡啊!精靈”的作品,繪畫與文學之間的關聯,是屬於蘇信義個人的神秘,若要強迫開啟蘊藏其中的記憶,這樣的心理壓力常讓人深感不安,有時寧可保持適度的距離,讓創作規創作,欣賞歸欣賞。 1999年8月再度造訪其工作室時,蘇信義以更豁達、更自信的神情,一一展現他的近作,也就是這次推薦的系列作品「生命流轉‧工業史詩」。他短時間內在創作上的蛻變,是令人驚訝的; 一直在畫作前堅苦沉思的蘇信義,如今已能自由揮灑的掌握自己的美學需求了。 這次展出的內容分為兩部份:
(一)自1996年至1998農業美學到工業美學手記式的作品36件,做為揭開蘇信義工業美學一系列作品的序曲,以便讓觀眾一窺蘇信義創作風格的演化及追求心象圖騰的一致性,此時期作品主要在自我繪畫語言的探索與辨證,並藉由材質的開拓,舒發內在的情感。
(二)1998年至1999的工業史詩32件,以生命流轉‧工業史詩、工業花園、時間雕塑等系列為經緯。也是這次展出的主要部份。
蘇信義利用工業場域的現成物及工業材料加以拼貼、剪接、轉化、甚至聖化為具有隱喻之象徵意義。如「生命流轉‧工業史詩」裡大量使用撿拾回來的油污衣物而創發了他這一系列最早的作品「聖家族」及「勞動紀念碑」,蘇信義將原本生硬的工業原件逐漸幻化為字句珠璣的工業文字,若為工業歷史立碑,蘇信義所立的工業紀念碑,不再有碑無文,而是活生生的高雄工業時代印記。
以推薦人的角度來看蘇信義的作品,我認為蘇信義要表達的是一種具象思維—對人事物的感同身受、對生活場域的流連徘徊、對時空位移的感傷情懷。 因此他生活了26工業城市—高雄,自然成為他的創作場景。高雄港沿岸的貨櫃碼頭、漁港、造船廠、鋼鐵廠,是高雄特有的風貌。碼頭工人濃濃的汙水腥味、銹斑斑的廢鐵、濃稠的油漆、工作手套,炙熱的空氣,高雄工業場域的形、色、材質、聲音和氣味,都一一進入蘇信義的生命裡,撥弄著他的情緒。說他無病呻吟,也可;說他悲天憫人,也行。周邊的人事物,就在這股激情中流轉進入蘇信義的創作中。
創作對蘇信義就像寫史對史學家一樣具有時代的使命感。台灣美術史裡的脈絡,由體驗農業美學自然主義的上一代,已對自然的熱愛、對寫生的執著,孕育了經歷工業美學戲劇性場景的下一代,而這”下一代”如今已升格為”上一代”,面對新的時空流轉:流行的網路、虛擬景象、消費性的美學觀是否也逆向影響已升格為上一代的藝術家?對蘇信義來說,藝術與生活是緊緊相扣的,創作與其場域是彼此滲透的,因此對高雄市民,透過藝術家可以另一角度來觀看自己的城市,也可經由作品貼近的看到這個城市的藝術家。解構、重整與材料的對話是藝術家繪畫語言的探索,不管是古典或激進,學院或達達,蘇信義扣緊他的生活道場—在TANKO(打狗,高雄舊名),在微觀的台灣美術史裡寫高雄的歷史、高雄工業與高雄的美學。
-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曾媚珍 <摘錄自「生命流轉‧工業史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