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蘇信義

蘇信義(Su Hsin-Yi)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台灣當代藝術家,1948年出生於嘉義朴子。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後,分發至高雄任教,並長期投入美術教育與創作。擔任過台北市、高雄市美術館典藏委員、教育部、高雄市高雄縣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及榮獲行政院第四屆文馨獎。2012年榮獲高雄市第七屆「高雄文藝獎」 。

目錄-蘇02.jpg

藝術家生平

  • 出生背景與教育:蘇信義1948年生於臺灣嘉義縣朴子鎮,自幼熱愛藝術。1969年考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師從廖繼春、李石樵等知名畫家,1973年順利畢業。畢業後分發至高雄任教美術,開始扎根南臺灣的藝術教育與創作生涯。早在大學時期,他的作品《戀愛的魚兒》(油畫)與《荒城之月》(水墨)就入選全省美展,展現出優異的藝術才華。
     

  • 家庭與教學生涯:1975年,蘇信義與同為藝術家的陳艷淑結婚。此後他一面在高雄多所學校擔任美術教師,一面持續創作,生活與當地脈絡緊密相連。他的妻子陳艷淑也是卓有成就的畫家,兩人日後多次合辦展覽並共同參與藝術推廣工作。蘇信義長期從事美術教育,曾任教於高雄市大義國中、雄中(高雄中學)等校,培育新秀之餘也促進了高雄地區的美術發展。
     

  • 美麗島事件衝擊(1979):1979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對蘇信義的人生與創作帶來決定性影響。他親身經歷了當日高雄街頭的騷動和鎮壓,深受震撼。此後他開始重新省視自身處境與藝術使命,強烈意識到藝術不該只停留於形式技巧,而應關注社會現實與土地人民。他提出“重修臺灣學分”,決心補上對本土歷史文化的瞭解,重新思索藝術創作的本質與意義。
     

  • 轉型與成就:經歷思想上的覺醒後,蘇信義將對政治社會的關懷融入創作主題,走上新的藝術道路。他一方面投身創作,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在地藝術社群:1985年與張文榮、何文杞等畫家成立「高雄藝術聯盟」畫會。1987年與洪根深、陳彥ㄕㄨ「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策劃展覽、評論創作,實質推動高雄現代藝術發展。他的藝術成就獲得廣泛肯定,作品被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機構典藏。2012年榮獲高雄市最高榮譽的「高雄文藝獎」,確立了他在臺灣當代藝術史中的重要地位。

01

創作風格演變

  • 1980年代:內省暗潮與土地意象 – 美麗島事件後的1980年代,蘇信義的畫風轉向沈鬱內省。他以風景畫、靜物畫等為基礎載體,融入對歷史與人文的反思,常描繪臺灣的環境與土地意象(如靜物、人體、花草、屋宇、島嶼、燈塔、牛群、飛鳥、魚群等)。畫面色調偏暗沉、低明度,筆觸烘托出象徵性的「風」與「光」圖式,在幽暗中隱現微光。這時期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時間鄉愁與空間憂鬱,透過夢境般的意象寄託他對政治動盪的複雜心境與對故土農村的感懷。整體而言,80年代蘇信義以冷峻穩健的筆調,在個人夢囈般的內在表現中折射出對社會現實的關切。

  • 1990年代:精神探索與技法創新 – 進入90年代,隨著臺灣政治解嚴與社會開放,蘇信義的創作視野更加廣闊多元。他強調作品的精神性,探討「聖境與俗世」的對立與統一,在暗黑濁世中總有一道耀眼或幽微的光芒。“聖光”系列作品便是其精神寓意的典範。在此期間他連續舉辦個展(1990、1991、1992年間),藝術能量如星雲爆裂般快速擴散。他開始突破傳統平面繪畫的限制,引入更奔放的筆法和複合媒材實驗:例如作品〈狂歡啊!精靈〉(1992)以狂放筆觸描繪火鶴花、高腳花瓶、白色貝殼等意象,畫面激烈碰撞,一改以往大面積刷塗的沉靜風格。同時,他發展出「記憶裝置」系列與「玻璃玫瑰」系列,在畫布上運用各種畫刀反覆刮刻、顏料堆疊的技法,營造出空間重疊、時間迴旋的心理結構。畫面中出現風帆、小船、玫瑰、貝殼、化石等符號,象徵歷史與地理的交織。原本優雅沈鬱的畫風變得如搖滾與爵士般熱烈,大大震撼觀者的視覺與心靈。

  • 2000年代以後:工業史詩與時間意識 – 從1990年代末起,蘇信義深耕高雄在地題材,創作進一步向戶外與立體延伸。他長年蒐集高雄港區的廢棄工業材料(繩索、鐵件、皮帶、布塊等),結合樹脂、硬化劑、水泥、石英砂、強力膠、矽利康,以及如鐵鏽般橘紅的壓克力顏料,創作出大型複合媒材系列《生命流轉‧工業史詩》。昔日冷調昏暗的色調轉為火熱奔放,他走出夜晚的畫室直面豔陽下的碼頭與工人,要為這座工業城市寫史詩、立頌歌。作品如〈聖家族:生命流轉‧工業史詩3〉(1999)將工人在汗水、鐵鏽、油漆下的形象聖像化,彰顯出平凡勞動者的崇高。在政治解嚴、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蘇信義知天命之年揮別過往農村夜色記憶,轉而擁抱城市的光與熱,畫風宏偉壯闊又不失細膩優雅。2000年代後,他持續發表系列作品如「工業騎士」(2006)等,延續工業史詩的精神氣質。到了2010年代,蘇信義更將創作主題提升至時間與生命哲思層次——例如2012年的《時間雕塑》系列,以歲月與記憶為題,透過對圖像的解構與重組來「雕塑」時間,在瞬息萬變中捕捉永恆。整體而言,21世紀的蘇信義作品在媒材運用上更趨多元,在主題上從工業敘事深化到對生命無常與永恆的沉思。

02

代表作品分析

  • 《黑翔‧明耀‧島》(1990):此為蘇信義1990年於臺中雅特藝術中心舉辦個展的名稱,也是他創作心路的重要寫照。展名中的「黑翔」與「明耀」象徵他作品中黑暗與光明的對比,「島」則指涉臺灣島嶼本身及其歷史處境。蘇信義在創作自述中提到:「在生活的泥土中引爆藝術的火花,尋求更貼切的語言詮釋自己的心境……藝術變成一種救贖。」可見《黑翔‧明耀‧島》系列融入了藝術家對自身處境與時代的省思,以藝術創作作為自我心靈救贖的途徑。作品多為小幅油畫,運用冷色調和隱喻性意象表現對環境與生命的體悟。在這些畫作中,幽暗背景中總閃爍一抹強光或微光,象徵黑暗現實中的希望與信念,如同其妻陳艷淑所言:「在黑暗的濁世中,總是有那一抹強光…有些像幽幽的月光,帶著一抹憂鬱。」這反映出蘇信義當時透過風景、靜物等題材寄託對時代亂象的內心對話:黑暗中求索光明,島嶼上尋找精神家園。

  • 《生命流轉‧工業史詩》(1999–2000):此系列是蘇信義代表性的複合媒材創作,完整呈現在2000年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創作論壇:蘇信義個展」中。面對高雄這座他生活近30年的工業城市,蘇信義以藝術家的眼光為其譜寫一部史詩:他將工業現場的現成物與廢棄材料(如纜繩、鐵屑、舊機件、破布等)與傳統繪畫媒材結合,透過粘貼、組合、澆鑄等方式建構作品,賦予冰冷材料以生命循環的寓意。畫面佈滿水泥質地與鐵鏽橘紅色,強調工業造物的質感與時間痕跡。系列標題中的「生命流轉」意味著生命如四季循環、生生不息,而「工業史詩」則點出臺灣工業化進程的宏大敘事。作品〈聖家族:生命流轉‧工業史詩3〉(1999)尤其具有代表性,被視為此系列的經典之一。該作透過聖像化的工人家庭形象,歌頌在高雄產業發展中默默付出的勞工群體,以虔敬的視角展現出工業時代的人文溫度。整個系列在2006年高美館的創作論壇再次展出時,展現了蘇信義跨越繪畫與裝置界限的創新表現,以及他對高雄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與歷史反思。

  • 《時間雕塑》(2012):《時間雕塑》是蘇信義晚近時期的重要系列,主題聚焦於時間的刻痕與記憶的流轉。2013年他以此為題在臺中大象藝術空間館舉辦個展,展出一系列以“時間”為概念的複合媒材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蘇信義嘗試以藝術手法「雕塑」時間:例如《時間雕塑—記憶A/B/C》(2012)等作品,皆為80×80cm的方形混合媒材繪畫,透過反覆的塗抹、刮除與拼貼,將日常生活與個人記憶的片段疊合於畫布之上。他不拘泥於傳統圖像的有形與無形,而是在有意與無意間構築出時間交疊的畫面結構。這些畫作融入了季節變換(如《人生風景-四季》系列)與人生經驗的隱喻,以多層次符號來呈現生命的平常與無常。蘇信義在《時間雕塑》系列中展現出詩人般的哲思:在物質與精神交錯的無限剎那中捕捉永恆,以視覺語言探問時間流逝與記憶永存之間的奧秘。該系列延續了他作品一貫的細緻與優雅,即使題材轉向抽象的時間概念,作品中仍隱含對土地、人文的深情關懷與自我對話。

03

社會脈絡與藝術定位

  • 政治與社會關懷:蘇信義被譽為臺灣戰後本土美術運動的重要推手之一,他的創作深深緊扣臺灣的社會與政治議題。1979年的民主運動衝擊使他體認到藝術應該介入現實、反映時代,於是他摒棄以往純粹形式美術的追求,轉而注入本土文化的源頭活水,強調藝術與生活環境的緊密連結。這種觀念使他的作品帶有鮮明的社會意識:畫面中那些黑沉黏滯的意象,實則寄託了他對威權壓迫與政治風雲的複雜心境。例如,在白色恐怖尚未遠去的80年代,他以夢境般的牛群、燈塔、海景、船隻等象徵,表達對農業原鄉的思慕與對國家前途的隱憂。到了90年代末,他又以工業廢材拼貼出《高雄工業史詩》,直接回應臺灣快速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可見其創作脈絡始終扣緊臺灣政治社會脈動,既是個人生命經驗的書寫,更是島國歷史的縮影。

  • 在地性與另類前衛:身處南臺灣的蘇信義,面對當時藝壇上政治、社會寫實風潮的興起,選擇了與眾不同的創作態度。儘管他深切關懷社會,他的畫作並不流於直接的社會批判或控訴,而是追本溯源地從外在現象轉向內在凝視。他敏銳地思索社會現象的癥結與出路,將之內化為自我拷問與精神救贖的課題,而非僅以激情的憤懣投射於畫布。這種跳脫環境制約、冷靜自省的創作態度,被評價為植根在地而別樹一幟的「另類前衛精神」。在蘇信義筆下,霓虹與黃牛並存,工業場景中流露出詩意冥想——他以獨特方式詮釋臺灣的現代化經驗,不迎合主流卻別具前瞻性。

  • 工業化進程的映照:高雄是臺灣工業重鎮,蘇信義身處其中,對都市工業景觀與傳統鄉土情懷都有深厚感受。他的作品往往將兩種看似對立的元素並置:如現代都市的霓虹燈光與鄉村田野的耕牛同時出現在畫面上,寓意臺灣經濟起飛下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他以藝術見證並記錄了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的歷史進程:從早期作品中的恆春古城意象與南部風物,到晚近作品中對高雄港、工廠、機械的刻畫,蘇信義始終關注著臺灣社會的變遷與土地的記憶。特別是在《生命流轉‧工業史詩》等系列中,他歌頌工業化帶來的蓬勃生命力,同時透過史詩般的敘事反思其代價與意義,賦予冰冷的工業遺跡以文化價值和情感溫度。

  • 藝術社群定位與影響:除了創作本身,蘇信義亦在臺灣藝術社群中扮演重要角色。他1987年共同創立的高雄市現代畫學會,是南臺灣現代藝術發展的里程碑之一。透過策劃專題展覽、撰寫評論、舉辦藝術活動等方式,蘇信義積極推動在地藝術風氣,提升高雄當代藝術的前瞻性與能見度。該學會迄今被公認為高雄地區最具指標性的藝術團體之一,顯示出蘇信義在區域藝術發展上的領導力和影響力。蘇信義本人也長期擔任高雄市美術展評審、高美館典藏委員、高雄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等職務。2012年獲頒「高雄文藝獎」更是對他多年耕耘的最高肯定。透過創作與行動並進,他奠定了自己在臺灣當代藝術史中的定位:既是深具人文關懷的藝術家,也是串聯地方藝術能量的推動者。

04

藝術語言與媒材實驗

  • 多元媒材的運用:蘇信義的藝術語言特色之一,在於對各式媒材的駕馭與轉化能力。無論是素描、油畫、水墨,抑或現成物拼貼、裝置藝術,他都能淡定而穩健地運用,自如地將其轉化為契合主題的創作語彙。他認為「繪畫不只是形、色、材質的表面問題探討」,而應寄託個人悲歡情感並給人心靈撫慰。因此在媒材選擇上,他從不拘泥單一傳統材料,而是為了表現思想內涵去開發新的媒材組合。這種開放態度使他的作品形式多樣,兼具繪畫的細膩與裝置的觸感,為臺灣當代藝術拓展了表現領域。

  • 複合媒材與現成物:蘇信義自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大膽地將現成物引入藝術創作,進行複合媒材的實驗。以《生命流轉‧工業史詩》系列為例,他搜集工廠與港口的廢料(如老舊機械零件、鐵絲繩索、工人棄置的布料等),與傳統繪畫材料混合運用。在畫布或底板上,他將這些材料粘貼固定,堆砌出具有浮雕感的肌理結構,再輔以油彩或壓克力上色,使作品兼具繪畫與裝置的雙重特質。例如他使用添加硬化劑的樹脂營造出凝固的流動效果,用水泥和石英砂呈現工地粗砺的質感,再以橘紅色壓克力顏料模擬鐵鏽斑駁的色澤。這種種素材在他手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從廢棄物轉化為藝術語彙的一部分,象徵產業文明殘跡中蘊含的人文故事。

  • 技法創新與空間意識:在繪畫技法上,蘇信義同樣勇於突破傳統。例如他在“記憶裝置”系列中引入畫刀刮除、厚塗顏料重疊的技巧,不斷在畫面上進行拆解與重構。這種過程使畫面形成多層次的空間效果和時間堆疊感——彷彿不同時間的片段同時呈現在一個平面內。他也曾在部分作品中嘗試將多幅小畫拼接成組合(如《牽手—情書》,由一幅長畫和兩幅小畫構成);或在作品中預留立體裝置的空間,使觀者感受到平面繪畫延伸至現實空間的張力。蘇信義對「空間」的運用,不僅體現在畫面構圖的深度經營,也透過材質的堆疊和布局,讓作品本身帶有裝置藝術的空間感,模糊了繪畫與雕塑之間的界線。

  • 符號與隱喻:蘇信義的藝術語彙中充滿個人化的符號體系。他常選取特定意象作為隱喻載體,藉此賦予作品深層含義。例如作品中反覆出現的風帆與小船,象徵個人在歷史長河中的航行與漂泊;玫瑰與貝殼則喚起對逝去歲月與美好事物的追憶;出現在畫面的化石則提示著時間的凝結與過往文明的殘存。這些符號元素往往並置在同一畫面中,形成超現實且耐人尋味的劇場效果。畫家曾直言:「我的作品,既是歷史的,同時也是地理的。」透過這些圖像符號,他將時間(歷史維度)與空間(地理環境)交織起來,構築出獨特的敘事結構。觀者可以從中讀出臺灣社會文化的脈絡:燈塔寓意指引與希望,黃牛象徵鄉土與勤勞,霓虹燈代表現代都市生活……種種隱喻豐富了作品的解讀層次。

  • 形式與精神的交融:蘇信義在藝術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物質形式與精神內涵的融合。他的創作不拘泥於具象或抽象的傳統分類,而是在有形與無形之間自由遊走。他經常將有形的物件解構為抽象的視覺元素,又將抽象的情感透過符號予以具體化,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在創作過程中,他不斷進行「拆解、拼貼、解構、再造」,試圖在物的極致與精神性交錯的瞬間捕捉永恆。例如,他筆下看似隨意的線條和色塊其實蘊含著自動性書寫的直覺(體現潛意識的流露),而那些精心嵌入的廢棄物碎片則記錄了真實的歷史痕跡。如此一來,作品同時具備抽象表現的自由和寫實記錄的重量。在觀眾眼前展開的是一種詩意的對話:物質材料講述著自身的故事,精神意涵則在觀者心中迴盪。蘇信義也因此被譽為藝壇中的詩人哲學家,他透過藝術與自我對話、與土地連結,將個人生命融入時代與自然的大脈絡中。他的藝術語言既有感性的抒發,也有理性的思辨,最終達致形而上的寧靜與永恆。

bottom of page